|
|
|
|
從去年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範圍內,低科技、手工密集型企業倒閉的有几十萬家,其中手袋廠占的比例 ,能保留下來的企業也都紛紛採取收縮裁員或轉為貿易型靠接單外發空出廠房出租以降低企業負擔來支撐和度過這段惡劣環境。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歸納有三個方面:
一、美國經濟危機及新冠疫情影響了整個外貿市場,導致外貿訂單大幅度下降,人民幣升值再加上各方面資費相應的提高,也有相當一部分訂單流失到境外。
二、國內物料一路上漲,美金匯率一路狂跌,接訂單時預算的幾點利潤經這一漲一跌到收帳時已是所剩無幾。
三、近幾年國內物價的上漲和勞動力的緊缺致使工人工資一路拉高,新勞動法的實施在加重企業負擔的同時,助長了一部分不認真工作、思想品性不端的工人變相地鑽企業的空子,給企業管理上帶來很大的困難。
上述三大方面,就是這類主要靠手工操作的企業陷于困境的主要因素。然而,有不少人認為,目前就看企業的耐力,只要能度過這段困難時期,存活下來的企業將會迎來又一個春天。未然也!不錯,按常規,任何行業從新興到成熟又發展到高峰的三個階段后就必然會跌入到低谷,這時將會淘汰掉一大批基礎差的企業,能夠從低谷中走出來的企業又將有一輪新的崛起與發展,這是自然規律。可是,觀之中國境內的手袋行業就不能以常規而論之,理由是:
一、手袋行業是改革開放后,由外商來境內開創起來的。當時國內的用人成本是香港的10%,加上當時100元的港幣能兌換到108元以上的人民幣,在那樣的有利條件下,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到大陸來開個手袋廠,想不賺錢都困難,所以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可是這類企業的管理模式都是香港或臺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管理模式,其本身就有着對中國工人不太適合的管理特性,到今天曆經三十年也沒能改進,可工人的思想和認識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那套老掉牙的管理方法能管得住現在的員工嗎?連適應新形勢、針對大陸工廠的管理方法都沒有的企業又怎麼談再發展呢?
例1:很多工廠都還是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可不同的是2000年之前不管工廠給的工價是高還是低,工人都會埋頭苦幹,因為不干怕會遭到開除或其它處罰;可現在的工人是工價不公佈就慢慢耗,出了工價不滿意就不干,到結算工資時又不能低於國家規定的 標準。試想,在現階段,工廠要是沒有新的制度和方法,還能發展嗎?
例2:這些年由於招工難,很多工廠貪小便宜,在招聘管理人員時不重視該人員的實際才能和品性,而是關注其是否能帶來工人、能帶來多少工人,到頭來總是得不償失。很多工廠甚至被各部門主管或組長所操縱,工廠失去了掌控力。這些情況的工廠不在少數,若這種局面不能改變,生存都很艱難,又談何發展呢?
例3:有部分工廠深知存在很多問題急需改進,可是找不到實施方案,或已經有了改革的方案但就是實施不了,因很多坏毛病已根深蒂固,這類工廠內部通常都形成兩派或三足鼎立之局勢,這些派系各自都糾有一班人員,平常相安無事、各得其所,可若是有人主張改革必然會損害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這部分人就會抱成一團與主張改革者設難、對抗,使對方工作不能開展而下馬, 以失敗告終。連一個新的制度都實施不了,就算春天到來春光也不會照耀到這類工廠!
二、企業普遍都喚出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贏得市場的根本”,可是,很多工廠都還認為每條生產線上多放兩三名QC就能提高品質、把好質量關,但若沒有一套較為系統和週密的質控管理制度,生產線上放再多的QC都是形同虛設。很多手袋廠QC都不少,可從上至下一年到頭也未見有一頁檢驗記錄或報告存檔。在實際操作中,QC查出某工人生產的產品不合格品超出常規,可工人不接受返工,QC員也沒辦法,只能不了了之。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照出不誤。當今,大公司或洋行檢驗工廠,不是按人數看QC占比例多少,也不是看某單貨做的品質怎麼樣,而是看工廠是否有建立完善的品質控制體系和檢驗程序,各程序是否有記錄呈報與存檔,是否建立有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品質管理制度。
本人從事手袋行業二十幾年,深知本行業普遍存在着管理弊端與陋習更始終改變不了。在當前的困難環境中能保持原狀、守住營地的工廠並不一定都是健康和有前途的,因為佔有相當比例的工廠是以前搶到先機賺到了錢並擁有自建的大廠房,現在工人少了,規模也縮小了,空出廠房出租出去,這部分工廠靠着吃老本生存是沒問題,可要想再發展就 有問題了。 因此威奇手袋廠在開發新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及附加值方面加大投入,在工廠管理上更用心,提高員工的技術和素質,創造真善美的產品,更好的為客戶和社會服務。
|
|
|
|
|
|
|
|
|